找到相关内容712篇,用时5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佛教人天乘善法与孔子的儒家道德思想之差异

    说:“夫人作善恶,行本有所因;彼彼获其报,终不有毁败。夫人作善恶,行本有所因;为善受善报,恶受恶果报”(增一 第47品第6)。认为所有的善恶行为都会形成果报,善业产生了好的果报,恶业产生了坏的...人性的践踏。而究其根源,正是出自千百年来占据中国人思想的儒家道德观念。   二、善恶的标准不同  在《,波斯匿王曾经问阿难,什么是善的身行。阿难回答说:“谓行身行不自害、不害彼、不俱害、觉...

    释界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3139840.html
  • 《大智度论》的十善道之概观

    ] 并且从《》以来,十善业为主要的德行,与五戒并称[2]。虽然十善不属于七众的别解脱律仪戒,但在原始圣典,亦将十善法称为“正律”、“戒”、“威仪”、“正法”等,[3] 而同样将十善视为佛教徒...升堕是与业力如影随形而相续流转生死。如《》卷三的比喻:众生行十不善,即堕恶道,如以重石掷入水中,而作是说:“愿石浮出”,则无有是处。若行十善,即上生善处、如以油投入水,油则自然浮在水面一般。[...

    释悟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0845984.html
  • 佛教的世界观、业、轮回

    再看佛陀在《是如何批判他们的。(一)十二处说:有一次,生闻婆罗门问佛:  “所谓一切是什么?”佛回答:一切者,谓十二入处。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,是名一切。“一切”在当时印度哲学与“世界”...否定任何超越的“实在”。这样的立场在《到处出现。例如,《长》第十六卷《三明》说:  云何三明婆罗门颇有一人得见梵天者不?答曰:无有见者。……如是淫人,我与彼端正女人交通称欢淫法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4349838.html
  • 开悟

    律藏》〈大品〉;Vinaya, Maha-vagga)   修习解脱有阶段性的工作,由戒、定、慧,一阶一阶地修习,《》《念处经》说:“彼朝行如是,暮必得升进;暮行如是,朝必得升进。”解脱(开悟)的进程,有“七清净”(见《中部》《传车经》或《》《七车经》),当前南传佛教则对七清净更进一步的解说而成为“十六观智”(见《清净道论》或《摄阿毗达摩义论》及其注解),修观禅者,则可一步一步自我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2252516.html
  • 论佛教人天乘善法与儒家道德思想之差异

    的思想,实际上是对人性的践踏。究其根源,正是出自千百年来占据国人思想的儒家道德观念。  二、善恶的标准不同  《,波斯匿王曾经问阿难:什么是善的身行。阿难回答说:“谓行身行不自害、不害彼、...之。”他自己把错误包下来,始终不提昭公的错误。  而佛教认为,凡对别人造成损害的行为就是恶行,即使为了父母去行恶,同样也会受到苦报。《》记载,舍梨子问梵志陀然:“若使有人为父母故而行作恶,因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34259362.html
  • 读经随笔四则

    说法次第   《》〈教化病〉(《》卷六,大正一?四六O-下),给孤独长者回忆初见佛陀时,佛陀为他说法的情形:   世尊为我说法,劝发渴仰,成就欢喜,无量方便,为我说法。劝发...rdquo;。说端正法的内容是“施、戒、生天法”,简单的说,就是印度当时的一般道德规范,那是属于善根方面的培养。一个人若能在善根方面相当具足,才是堪受正法的坚固法器。佛陀在...

    温金柯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3262375.html
  • 》戒律内容与衣食制度考察

    也有大乘非佛说的分歧。在佛陀灭度后的第一次结集,阿难所诵出的就是《部》,据圣严法师所说可能与现在的中国现存的《》有所出人。川由此观之,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,部派佛教的分裂,《》在原始佛教的重要性。  当佛教传人中国后,《》也成为最早传人的经典之一。《》的思想在南北朝后,隋唐以降,研究的范围与队伍是非常薄弱的,因为“学佛者以谈小乘为耻”。然而,今天我们从的思想...

    常 耘 法 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3163782.html
  • 转苦为乐的智慧法门

    第四十五卷  转苦为乐的智慧法门  周勋男  一七二、心经  (慈悲即智慧)  有一位比丘独自在安静处静坐思惟,起了心念:「谁将世间去?谁为染著?谁起自在?」(将,以、用的意思,如《战国策·...不会因此受苦忧戚,而能快乐地终生修行,有所成就,「五下分结尽,化生於彼,而般涅盘,得不迟法,不还此世」(可与《五十六·五下分结经》互相参  一七五、受法经之二  (转苦为乐的智慧法门)  世尊...

    周勋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1065785.html
  • 用佛教慈悲平等理念构建和平和谐的人类社会

    世界战争。《》说:“以欲为本故,母共子诤,子共母诤;父子、兄弟、姐妹、亲族展转共诤。以欲为本故,王王共诤,民民共诤,国国共诤。” 如何才能去掉以贪欲为主的种种烦恼呢?只有依于佛教所讲的慈悲平等的...贪欲,就会出现家庭矛盾、社会动乱、民族分裂和世界战争。《》说:“以欲为本故,母共子诤,子共母诤;父子、兄弟、姐妹、亲族展转共诤。以欲为本故,王王共诤,民民共诤,国国共诤。彼因斗诤共相憎故,以...

    慧静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0767362.html
  • 怀疑还是相信——巴汉《卡拉玛经》的比较

    家户喻晓的经典,深受广大信众,尤其是知识阶层的尊重与推崇。    汉传佛典,与《卡拉玛经》对应的,乃《·伽蓝》。但在关键部分,如佛陀所言十项准则,却未见记载。 巴利语的部(...,有《长部》、《中部》、《相应部》、《增支部》、《小部》五部。在汉传典籍,则分《长》、《》、《杂阿》、《增一》四部。其中,南传前四部与北传四大体相当,但经文数目、排列及部分...

    真净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1874515.html